完整鴨嘴龍尾巴 墨國北部出土
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歷史學協會(INAH)22日表示,考古隊已在墨國北部沙漠發現7,2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化石。
INAH會長艾吉拉(Francisco Aguilar)表示,除了保存完好這點相當罕見外,這是墨國首度出土、長達5公尺的恐龍尾巴化石。
考古隊認為這是鴨嘴龍(hadrosaur)的尾巴。
團隊由INAH與墨西哥自治大學(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的考古學家與學生組成。
艾吉拉說,這條尾巴在塞培德將軍鎮(General Cepeda)發現,可能占這隻恐龍身長的一半。
考古學家花了20天,在沙漠中慢慢抬起1塊覆蓋在這塊尾骨的沈積岩後,發現尾巴的50根脊椎完好無缺。
INAH表示,尾巴周圍散落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其中包括1塊恐龍的髖骨。
根據INAH,恐龍尾巴出土相當罕見,這項新發現能進一步了解鴨嘴龍家族,同時對於會使恐龍骨骼崩壞的疾病研究也有助益。
恐龍的骨骼疾病和人類相仿,舉例來說,科學家判定,恐龍也會罹患腫瘤和關節炎。
鴨嘴龍化石是在美國南達科他州海爾克裡克的岩層中發現的。尾骨化石中的霸王龍牙齒說明這種食肉恐龍並不是一個懶惰的食腐者。科學家表示牙齒的主人應 該是一隻年輕的霸王龍,最後讓鴨嘴龍逃脫。此項研究由堪薩斯州大學的大衛-布恩哈姆博士領導。他們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論文中指出: “愈合的椎骨和嵌在裏面的牙齒是霸王龍攻擊一隻活鴨嘴龍造成的,而不是食用鴨嘴龍的屍體造成的。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二者之間捕食者與獵物的關 係。”
科學家表示:“我們發現了決定性證據,證明霸王龍的捕食行為。此前發現的化石證據——例如牙齒上的痕跡——很容易誤解為食腐行為的結果。我們發現的證據揭示了獵物和捕食者的身份以及捕食者攻擊活獵物的事實。尾巴這一受傷部位也說明霸王龍追趕獵物。”
科學家指出牙齒的位置與現代捕食者的攻擊行為相符。捕食時,非洲獅子首先攻擊獵物的后腿及臀部,以便讓獵物喪失行動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隻鴨嘴龍 成功逃脫,尾椎骨愈合后包裹住霸王龍的牙齒。這是一個重要證據,揭示攻擊行為以及攻擊者的身份。由於逃脫的獵物很少,這種證據在化石記錄中較為罕見。”其 他化石上發現的霸王龍咬痕與骨骼愈合沒有關係,因為獵物已被殺死。
科學家表示鴨嘴龍的逃脫並不能說明霸王龍的捕食本領不高明。在叢林狼和獅子等現代捕食者發動的攻擊中,有45%到62%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們仍被 視為高效的捕食者。嵌在鴨嘴龍尾骨中的霸王龍牙齒長3.75厘米,底部寬2.35厘米,壓根已經斷裂。牙齒的尺寸和形狀與保存在博物館的年輕霸王龍相同。 通過與其他兩種捕食者的牙齒進行對比,科學家認定這顆牙齒的主人就是霸王龍,而不是其他恐龍。
墨西哥出土7200萬年前完整鴨嘴龍尾巴化石。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7月24日報道,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歷史學協會(INAH)表示,考古隊已在墨國北部沙漠發現72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化石,考古隊認為此化石應該是鴨嘴龍的尾巴。
考古學家花了20天,在沙漠中慢慢抬起一塊覆蓋尾骨的沉積岩后,發現尾巴的50根脊椎仍是完好無缺。INAH表示,尾巴周圍散落著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其中包括1塊髖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