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 猩紅熱、中風患者增加
疾病確認
猩紅熱由A屬鏈球菌所引起,臨床症狀包括喉嚨痛或皮膚感染發炎,黏膜疹(Enanthem),草莓舌及皮疹。皮疹通常呈細緻紅色斑點,指壓變白,摸起來似沙紙,此皮疹為鏈球菌之紅斑毒素(Erythrogenic toxin)所引起,常出現於頸、胸、腋窩、手肘、腹股溝及大腿內側面。典型的皮疹不出現於臉部,但臉部會潮紅(flushing),口周圍的地方(Circumoral)泛白。嚴重的感染常伴有高燒、噁心及嘔吐。疾病在恢復期可見患者之手指、手掌、腳趾尖及腳底脫皮,少部分亦可能發生軀幹和四肢脫皮的情形。猩紅熱如不治療有可能會引發急性絲球性腎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急性風濕熱(Acute rheumatic fever),薛登漢氏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及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Streptococcus pyogenes。A屬β溶血性鏈球菌擁有至少80種血清型,造成皮膚感染的A屬鏈球菌和造成喉部感染的鏈球菌血清型通常是不相同的。造成猩紅熱發疹、發燒的紅斑毒素至少有A、B、C等類,M蛋白為主要致病因子,一般與風濕熱有關的是M-1, 3, 5, 6, 14, 18, 19, 24型(strain)的A屬鏈球菌。
猩紅熱常發生於溫帶國家,次為亞熱帶,而熱帶國家則較不常見。以往猩紅熱是十分嚴重且會致命的疾病,一百多年來已逐漸變得緩和(症狀變得較輕微,同時報告病例數在已開發國家也逐漸減少。)依據台灣省通誌記載,猩紅熱曾於民國二十三及二十四年發生大流行,罹患者在二十三年有418人,二十四年有227人,之後猩紅熱的報告病例數則維持在數十人,至八十三年報告病例數增加為219人,八十四年有105人,之後報告病例數則在兩百人上下。
在1950年前,猩紅熱的發生率十分高,1925年至1950年間,猩紅熱是美國小孩與青少年死因的第一位,40歲以下成人心臟疾病成因的第一位;在1940年代,每年有二十萬到四十萬個新病例,1950至1985年間,病例數急遽減少,但在1985年後有略為上升的趨勢。綜觀整體流行趨勢,可能係流行之A屬鏈球菌致病力改變的緣故,而非受到A屬鏈球菌感染人數減少。top
人。
經由與患者或帶菌者直接或密切的接觸所傳染,鼻腔帶菌者尤易傳播疾病。間接或偶爾的接觸則很少會造成感染。
通常為1~3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一般未治療的病人傳染期為10~21天,如給與Penicillin治療,可傳染期可縮短至24~48小時。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雖然許多人會經由無症狀感染而產生抗毒免疫(Antitoxic immunity)或是特定型別抗菌免疫(Type-specific antibacterial immunity),但人類對猩紅熱之易感性還是很普遍。猩紅熱很少會再復發,但由於鏈球菌分泌之紅斑毒素具有至少三種免疫的型態,所以還是有可能會發生。